古代小户女 - 分卷阅读90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夏儿力气没爹力气大,但在女娘已经不算小了,经常能把李氏都锤得发痛,更别提一个虚的老娘。

    张知鱼见杜老娘面不改,忍不住问:“大娘是天生觉得不疼的还是摇多了橹才不疼的?”

    杜老娘哈哈大笑起来:“小娘也是个听白话耍的,说话儿这样好笑,谁家还能天生不怕疼?虾米去线都得蹦几!”

    想起自个儿亲爹石都打不痛的样儿,张知鱼笑笑没说话,给她把了脉又问:“手上没觉有多少时日了?”

    杜老娘算了算:“约莫得有六七年了。”

    她原是和丈夫一起在河上打鱼卖的船娘,无论寒冬酷暑,秋昼夜,都漂在上,每日家得了鱼就往各大商船送去,只因杜老娘生得不好,也没人往歪想。二十多年一直平安无事,直到六七年前,杜老娘正在湖上捕鱼,忽然手上就没了力气,差被鱼拖到河里淹死。

    打鱼的藏鱼腹,会上死。

    渔人觉得这就是天谴,天罚他们杀孽多。

    杜老娘和丈夫从此停了这门营生,拿着存银回乡安度晚年,他们夫妻也算乡里有钱的人家,尚吃得起几贴药,只是都不怎么见效。

    张知鱼心里就有了数,:“就是风。”这个用温补针效果最好,但南县会针的大夫不多,肯让他们扎的女人就更少了,是以这七年里,杜老娘竟然不曾扎过一针。

    杜老娘连连:“其他大夫们也这么说,但是给的药都不用。”

    张知鱼就让她躺在里的竹床上,给她扎八,又让她接着吃大夫们开的除汤。

    杜老娘迷迷糊糊地睡了一觉,起来觉得舒服了很多,摸着鱼儿就说:“老娘我看传言不错,你们老张家的坟准在偷冒烟。”

    张知鱼笑:“还得扎半月再看看,大娘病得太久了,往后你要么去竹枝巷找我,要么去保和堂找我扎。”

    杜老娘应,第二天就提了一条红通通的鱼过来。

    一旁的妇人看了就:“杜老娘好大的手笔,竟舍得对外送腌鱼。”

    张知鱼没见过这颜的腌鱼,或者说她来了这里以后就没见过腌制的东西,便伸手抹了往嘴里一送,果然尝到了一丝淡淡的盐味。

    看鱼儿迷糊的样,大家就笑:“再厉害也还是孩,不知也不算错。”

    大周朝盐铁官营,私卖盐超过两斤就要砍,超过五百斤,那么当地的官也要跟着掉脑袋了。

    江南是产盐重地,还有地方靠海,制作私盐的概率大增,官府得就更严。

    卖盐不成,也可以卖咸鱼嘛。

    很好,这么聪明一定是刁民,抓住就跟盐贩同罪论

    南县的盐价还算低廉,但一包盐也得用半斤猪来买,百姓吃盐都是奢侈又如何能用盐腌鱼呢?便是咸菜那也是富贵人家才能吃的东西。

    在这会儿,嫁给卖咸菜的话跟官太太享福去那是一个意思,十里八乡的女娘都争着往里嫁。

    为了不让渔民饿死,官府特制了红鱼盐,让渔民腌鱼的条数上报,对后才能钱领回去,假如腌鱼有剩,还不准渔民放在家里,只许存在官府手回要用时再条数还。

    普通人家想要藏私那也是不可能的,因为官府会派人来检查。

    衙役门就刮去一层油,没有关系的人家再不这个营生,倒宁愿卖些的无味鱼。

    所以红鱼也不是什么人都吃得起的,它已经不是一条鱼,而是一堆钱了!

    张知鱼回想娘船菜,确实从来没见用过腌鱼,就算是今年,张家人也没吃过咸菜呢。

    往事一泛上心,鱼儿恍然大悟,难怪家里收到外婆送来的一坛有盐味儿的酱菜时,娘会动得几乎掉泪。

    这都是娘亲对女儿的,就怕女儿在夫家吃不够盐,没有力气活儿。

    了解了红鱼的价值后,张知鱼不敢收了,:“大娘往后来扎完针我再收费就行。”

    大桃乡和竹枝巷,一个是窝边草,一个是老巢,张知鱼收的价格都很统一,温补针小孩三文,大人五文,现在在乡里第一回 针是免费给大家扎的。

    假如杜老娘过得两日去城里找她,再扎上十五天,满打满算也才七十五文,这条咸鱼恐怕就能值这个价。

    但她不咸鱼,就喜钱,沉甸甸的抱着就安心!

    杜老娘实则有意在众乡亲面前显摆自己的财力,并不打算充作诊费,给鱼儿误会一场,想着难得大方一回还没送去,不由暗:难怪人老张家能起来,瞧瞧这不为所动的品格,恕她老婆是一万个的!

    如此一想,杜老娘更想结个善缘,就劝:“小张大夫快快收,这条鱼还不值什么,我女儿嫁得给官家看盐的小,专着一二十号盐工,一条咸鱼也还送得,就当老婆先谢你给大家看病。”

    张知鱼一就注意到了盐工,便接过咸鱼,笑着问:“你家女婿是大盐工啦?”

    这话儿正问在杜老娘心坎上,她早想大谈自个儿的好女婿,奈何一直没机会聚齐这么些人,恰逢鱼儿给她搭梯,顺势就开了嗓:“呸!谁家女儿能嫁那起穷盐工,生的儿岂不是也世代晒盐去!”

    张知鱼掐着杜老娘的拼命挠,装作惊叹地问:“大娘知得好多哦,看着比我阿公还有学识来着。”

    杜老娘给她狠狠一夸,瞬间心怒放,她一不识字的老太太,谈话间就追上将要书的张阿公,得立时就说了一肚话:“老婆在湖上什么达官贵人没见过?县太爷都买过我三斤鱼吃,这些个盐工事算得什么?”

    从包里摸了把瓜:“南县没盐场,大家没见过外的事,隔的咸县靠着海,晒的盐多,但日还没咱们过得好。”

    “不可能,盐多值钱,咸县是上县,南县是县,哪能比得过人家?老婆病好些就开始了。”有乡人笑

    杜老娘正想将话落到自个儿女婿如何威武上,闻言登时大怒:“不晓事的蠢婆娘,你自去外打听打听,谁不知县的盐工都是庄稼人变的,老爷们两句话去,就将人带到盐场没日没夜地活儿,田地俱没了个净,自个儿日日给老爷们晒盐贩盐不说,世世代代都躲不过去!”

    “这岂不是跟隶一个样儿?”有人惊叹。

    以前百工是匠籍,生生世世都得在为服侍帝王,但这话到了如今早成了空架,也就是多收税,孙三代不可科举而已,谁也没听过周围有木匠被抓走关起来专给官府事的话儿。

    杜老娘撇嘴:“这都算好了,每人每日还有两升米吃,每年每还能分四万钱。还不像别的盐工要徒步往外靠去贩盐卖。”

    人群里也有上来去的娘,也接话:“可不是么,我家大郎随船去过一趟扬州,正遇见菜市砍人,他去趁闹就听人说砍的是那起贩盐的。刑场上哭得好不可怜,说自家是被抓去黑工制盐,到快死了,就背百斤的



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://m.quanbl.com
【1】【2】

添加书签

7.2日-文章不全,看不见下一页,看下说明-推荐谷歌浏览器

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,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!

目前上了广告, 理解下,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,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,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