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重生]两都纪事 - 分卷阅读49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笙也就不在太医院任职了,随行鸾仪卫任一军医。

    自然,过来未央的时候也就少了。

    太后微微一顿,底闪烁几分意味不明的神,淡淡:“她来时,你不在,自是不晓得。”

    堆满奏疏的案几便在一侧,那上面,分了三摞奏疏,一摞已是批阅好的,待明日分发到各司便可颁布施行,另外两摞俱是尚未批阅的,其一摞稍矮些,奏疏的数量也少。

    她看了殿漏壶,从那摞里又好几本来,压在稍些的那摞上,随后,抬手摸了摸唐潆柔的后颈,温声:“庚,看完了,便早歇。”

    “儿知的,睡晚了会!”唐潆从榻上起,向太后行了一礼,“儿告退,明日再来向阿娘请安。”

    太后笑她:“你只惦记着了,瞧瞧你几位王叔、姑母,便是楚王叔爷也不曾矮的。”

    说笑过一阵,池再上前来,命几位侍搬着奏疏,便离去了。

    看她消失在夜人又将殿门掩上,忍冬才犹豫着低声:“殿,迟早,也是瞒不住的。”

    太后坐在殿灯烛火摇曳,她的影映在白的墙上,拉得瘦又孤寂,发髻上的素发簪亦湮没于

    她移眸,看着唐潆喝剩的半盏兰雪茶,神平淡:“待瞒不住了再说,告诉她作甚?数年来,我谋划此事,不让颜逊得逞,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了的,不曾奢求过什么。”

    凡事,只求无愧于心,如今她真的无愧于心了,日后……亦是侥天之幸。

    便是古代,勋贵世家七岁的孩业余生活也是极为丰富且悠闲的,琴棋书画诗词曲赋,拾一二者专攻,日后亦可凭此声名远播,成为大方之家。

    兴趣所在,无论如何辛劳,总是不累的。

    唐潆却无从选择,奏疏、朝政,她喜与否并不重要,从今往后,她的一生将与之为伴,或碌碌无为被青史一笔带过,或勤政民为后世瞻仰称颂,或酒池林遭天讨伐焚于鹿台。

    囿于,无所谓自由不自由。

    唐潆想,也许这便是为何她时常能觉到阿娘对她怀有愧疚之意。可,她不在乎的,于她而言,为君王,意味着埋在她心底的那个小小心愿经雨滋,已破土而萌发芽了。

    为她遮一世的风雨,永不离弃。

    殿灯火通明,几如白昼。

    池再在旁伺候笔墨,夜已了,唐潆却无丝毫疲倦神,埋于案牍,尚未开的小脸冷静而认真,论此番庄重自持的神态,竟与太后越发相像起来。

    池再瞥见她畔那抹淡淡的笑容,心,太后果然是皇帝的神源泉,了片刻,便如吃饱喝足,神饱满得很。

    过几日,代王之藩的事果有分晓。

    早朝时,唐潆依然有意无意地提了一句:“先帝新丧,为人女,朕愈悲痛。为君者,当为天楷模,父意,不可不遵,方不失孝矣。”

    这话,看似来得没有由,仔细听听,便能品意。先帝新丧,皇帝为人女,谨遵父意是孝,朝臣事君,奉行遗诏,是朝纲。代王之藩肃州是先帝遗意,肃州虽非鱼米之乡,亦算得山灵秀了,先帝不喜代王,仍无意苛待他,朝臣岂能违背朝纲迫于他?

    皇帝虽言暗示,朝臣仍自观望未央的动静。不久,太后亲遣了两名医官与稳婆,去代王府上照料代王妃,无需言语,太后之意已是十分明了。

    纵然有少数不识相的朝臣拟好了驳回代王的奏疏,见此,哪还敢上疏?

    因少主无权,故而敢欺负她,她说什么亦是当作耳旁风听听就过去了,可大权在握的那位护犊似的着皇帝,打那什么还得看主人不是?

    经此一事,朝臣若观火,太后与皇帝是母女同心,不分你我的。

    作者有话要说:

    虽然是太后,但是殿还很年轻,22岁,嗯。三国以后皇太后、皇后也称“殿”,所以还是称殿,别称娘娘,觉像斗,好戏……

    很快就大了,泥萌别急,其实大了也没什么好的,又不能吃豆腐了

    暑期余额不足,泥萌好好珍惜能日更的这阵吧/(ㄒoㄒ)/~~

    ☆、第32章 登基

    新帝登基大典,一般设在先帝晏驾后的一个月,需钦天监观测天象以定黄吉日,礼与鸿胪寺协同筹办大典。

    唐潆年幼,日后及笄亲政又有亲政大典,故而此次的登基大典并不隆重,只照例颁布了登极诏,文武百官向新帝行三跪九叩大礼,以谢皇恩。

    而先帝庙号也已定,穆宗。

    典礼从卯时起,持续到午时,虽是晨间,烈日当空的时节仍是难熬,结束后便有数位老迈的朝臣了暑

    太后厚恤,派医官至诸公府上察看病并诊治,又以皇帝名义遣有司携礼问,朝臣无不德,此番亦是礼贤士笼络人心的举手之劳。

    即便稚龄,当皇帝的人岂能永远赖在母亲旁?大典筹办期间,太后便在禁划了一殿与皇帝。禁布局,皆循周礼,奉天殿、华盖殿与谨殿位于轴线上,向来为皇帝朝会斋居之所,太后划的这殿却是三大殿之外的宣室殿。

    升任礼尚书的明彦之劝谏,因摸不清太后所思所想,便向萧慎:“宣室殿规格布局小了些,且不合礼。”

    萧慎笑而不语,今日大典,朝臣以朝服易常服,一品大员七梁冠,玄裳大绶,衬得人神奕奕意气风发。他走着,抬望了如洗碧空的巍峨殿宇,指着明彦之笑:“你啊你啊,立业了却未成家,是以不知——陛早慧成熟,可到底是个孩,哪家七岁的小女孩离得了母亲?”

    明彦之闻言,脚步一顿,回溯记忆,印象,宣室殿与未央只隔了一条街一墙,是前朝与后廷离得最近的一殿宇了。

    贵人多忘事,他这么一回溯记忆,很快便想起,太后初有此意时,是命御前总徐德海领着人将华盖殿修缮拾掇,不日后,才改划了宣室殿。

    明彦之连连摇,赧然笑:“某寡闻,尤其皇室,不曾听过有如此惯孩的。”

    定然是皇帝死赖脸地缠着太后,不愿住离未央较远的华盖殿,太后才让了步。对外只宣称是自己的意思,使诸人以为太后不舍皇帝,其实是皇帝不舍太后,故而保全了皇帝的小小颜面。

    既然是权宜之计,将来,总会循礼奉三大殿为朝会斋居之所的,明彦之便打消了



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://m.quanbl.com

添加书签

7.2日-文章不全,看不见下一页,看下说明-推荐谷歌浏览器

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,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!

目前上了广告, 理解下,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,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,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