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家记事 - 分卷阅读438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嗣不丰,那史太太倒是生过两个儿,只是都没能立住,两只养活了一个姑娘,那可真是视若珍宝的。”

    姚氏听着就没有说话,姚舅娘是知自家这个大姑的,也不在意,继续:“独养女儿,原本史老爷史太太是盘算着招赘的,哪里知族里不答应,非叫他们过继嗣不可,史老爷史太太自然不答应,几番力争都没用,一气之,就决定把木排行之外的产业都给女儿陪嫁……”

    ☆、第四百二十七章 挑选

    崇塘商贸百齐放,三百六十行,可谓行行俱全的。

    对于木排行,也算见多识广的椒自是知一二的。

    其实崇塘百姓所谓的“木排行”,就是“木行”,也就是专门经营各木料买卖的商号。

    而崇塘作为江东要冲、京畿重镇,本就是江南岸、以及运河沿岸城固民安的通衢要

    要想富,先修路。

    这句话不搁在甚的地方甚的时候,都是不错的。

    想要在经济上有所发展,通必得先行的。

    就算椒前世,也讲究个互联互通的,更遑论如今这世

    没有路,再好的什却走不去,就只有坐困愁城的份儿。

    崇塘地理位置优越,不仅仅自就是鱼米之乡,产富饶。而且天生还是南船北、七省通衢的要隘门,镇不但有南来北往的驿过境,四通八达,尤其还是依托江、运河两大系的重要贸易节

    陆两便,互为倚仗,从军事重镇演变成商埠重镇,能够商旅云集、市场繁荣,本就是天时、地利俱全的事儿。

    又经过上百年的发愤展布,还有先辈们的远见卓识,崇塘商业从来利薄实惠,客商自然趋之若鹜,一步一步形成了如今的格局:镇上商铺挨家、门店比肩;埠上舟楫泊岸、桅帆林立;驿上骡飞驰、车队如蚁……

    稻米丝茧、竹木薪炭、盐糖油茶、绸缎呢绒、南北杂货……皆能从崇塘北上南,旁的不说,只说每天仅从崇塘乡间发往崇塘的船只,据说就有七十二只半之多。

    而在这诸多从崇塘吞吐的五八门的贸易,稻米自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宗的。

    虽然如今崇塘还于休养生息的时期,因着一场天灾,已经失去了曾经的鼎盛,还在恢复当,可就说旧年,船来船往、货的茧吞吐就在三万担左右,棉纱也有五千余件,糖在两万担,油在二十万担,白芹在五千余担……

    可漕米的吞吐,却是达五百万担的。

    这厢一对比,就知数量有多惊人了。

    米行贸易之大,已经母庸置疑了。

    可次之的却并不是数量亦相当可观的丝布,抑或油盐的吞吐,却是木材的

    椒扳着手指算了一回,据她上回在埠上所见的那般,满崇塘上千家的正经商铺,九甲上一字排开大概能有十来家的木排行。

    在崇塘诸多行业的占比并不算很大,别说本及不上吞吐还在之后的油盐丝布诸多行业了,依着椒看,估计连咸鱼铺的数量都比不上的。

    可正因为数量少,却贡献了排名第二,仅此稻米的吞吐易额……

    而史家的生泰木排行的买卖在满崇塘不说数一数二,却也在前段班。

    确实就如姚舅娘所说的这般,史家得好大的买卖。

    要是在崇塘个甚的“富人榜”,估计是能排前一百名的。

    也难怪能有如此的家了。

    着姚舅娘细细说给姚氏听的这些,那史家的家业,除了带有仓库、作坊的生泰木排行之外,不仅在镇上有数铺面,最大的一还在南北大街上,门面七间到底三层……就是在莲溪城里都有间三的大宅,而且就在县前大街的附近,可以算是寸金寸土的地界的。

    只不过,据说家皿甚至人都是一应俱全的,略作粉刷,成亲之后就能直接住了……

    还有甚的崇塘乡间两百多亩的田庄,塘桥镇上的山……

    姚舅娘尤其着重提了提这山:“塘桥可是好地方,虽说没开化,可到底盛产柴炭,听说咱们莲溪泰半的柴炭都从那里来,还远销周遭州县呢,只要经营的好,可不比上等田的收益差,何况那,足有上千亩呢,本望不见的!”

    可一个想到的不是旁的,而是那年洪灾时,她记得貌似整个莲溪一个撑不住的就是塘桥镇,山良乡,竟比他们这临圩乡还先破圩……

    椒呆呆地思量着,半晌晃了晃小脑袋。

    不过都不用看姚氏的表态,椒心里已经明白,这桩婚事,基本上是不可能成的。

    旁的那些个七八糟的甚的宅赘婿的都不提,只说自家大堂哥可是孙,更是他们务本堂的宗来着的。

    宗宗妇,可不仅仅在一言一行上,是阖族兄弟妹的表率这样简单的。

    这可是当家人,可是领导者,可是需要门立的。

    不说旁人家,只说自家,当初在秦连虎这个的培养上,还有姚氏这个媳的选择上,秦老爹秦老娘可都是慎之又慎的。

    如今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。

    毕竟自家好不容易走到这一步,不敢说大堂哥一定就比稳重敦厚、宽以待人的秦连虎更,能比秦连虎的更好。

    可无疑,大堂哥的前路肯定是比秦连虎来的更为宽广的。相对应的,在这个孙媳的选择上也自然只有更加慎重的。

    德言容功,无一不重。

    有风有化,宜室宜家,就像姚氏在竭力培养她们妹一般,不但希望她们能够通女红针黹,恪守为女的本分。更希望她们能够整理门、亲井臼,担起为女的责任。

    可温室里养大的独养女儿,尤其是姚舅娘的一句话,叫椒记忆刻:“史太太还说啦,小两事外事的人选都已经挑好了,到时候大外甥只念书,史家姑娘也识文断字的,琴棋书画无一不通,到时候只服侍跟前就成了,家里家外的事,全不用他们小两费心的……”

    只这一句话,就叫椒给这个未曾谋面的史家姑娘打了个大大的问号了。

    这样来的小姑娘,一心一意只盘算着自己的小日,且不说本没有这个心,恐怕也没有这个能力来应对自家这般纷繁复杂的经济事务,以及经纬织的往来迎送的……

    不过说到底并不是椒娶媳妇儿,所以她再实际都不用。

    关键还得看大堂哥是否意的。

    要知,所谓的,是本没有任何理可讲的。

    椒可是过来人。

    她瞧着不好,可说不定大堂



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://m.quanbl.com

添加书签

7.2日-文章不全,看不见下一页,看下说明-推荐谷歌浏览器

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,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!

目前上了广告, 理解下,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,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,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