簪缨问鼎(全) - 分卷阅读501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。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经商步有产阶级,他们的孙也就有了学的机会。商人是不能为官,重农抑商也是历代的传统。但是多得是商人置地后成为地主、庶族,再通过此渠晋升。而恰巧,现在并州的制科,名义上是选吏。这无异会成为一个可以钻的空当。就看有多少聪明人,能在这个空当合拢前,跃上龙门了。

    不过想要商业发展,还有个问题急需解决。

    “铸币的事,还是要有所准备……”梁峰缓缓,“一旦行商的人增多,光靠粮易,可就不妥了。”

    “此事万万不可之过急!”对于这,段钦倒是极为决,“自武帝起,五十余载,朝廷都未曾铸币。何必急于一时呢?况且私自铸币,也容易惹来扬州忌惮。若是粮麻烦,自可用绢替代。铸币一事,当徐徐图之。”

    这也是最让梁峰痛的问题。西晋的钱币,其实没有真正通市场。小笔买卖,或者世家之间的易,还可以用钱。但是大面上的通、乃至官员发放的俸禄,都是实行。只因武帝登基后,压就没铸钱!

    世家林立,庄园遍地,在这自给自足的社会里,商业自然要萎缩。更何况连年战,西晋政府本就没有开采铜矿,发行货币的能力。因此现在市面上能见到的钱,净是前代遗留的古董。两汉的钱已经算是好的了,董卓铸的劣钱本就没法用,魏蜀吴三国各自发行的钱币,数量又不足用。至于蜀国和东吴的“直百五铢”,也就是一枚一百枚五铢的大钱,更是分量轻薄,不能等同币面价值。

    在一个钱币并未大量通,而是作为权贵阶级赏赐、陪葬等充面行为的摆设时,这个问题可就严重了。梁峰再怎么不懂经济,也知用货币代替以,才是社会的步。若想商业一步发展,终归还是要发行自己的钱币才好。

    但是段钦所说的顾虑,也不得不考虑。他手这三州,照记忆推算,也只有河东,也就是后世的山西运城有铜矿。但是河东在匈手里,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打来的。而拿到了铜,怎么铸币,多少数量发行,乃至怎么通,也是门大学问。发多发少,都是会引起社会动的,哪能不谨慎?

    轻轻叹了气,梁峰让了步:“先让求知院那些博士研究一吧。铸币事关重大,早晚要摆上台面,不能轻忽。但是海兴港,仍不能用绢结算,粮还要放在首位。司、冀二州基薄弱,想要恢复当年产量需要时间,屯粮方是要务。”

    这些年,气候状况可不怎么妙。当初并州大,正是因为几州同时大旱。而大范围的天气异变,绝对不止一起。旱、涝、蝗、霜冻、冰雹,一样接着一样,对于农耕社会的影响可想而知。也是司氏赶上了最糟糕的时候,天气都忒么跟玩儿蹦极一样了,这群郡王还不消停,一心一意致力于把人打成狗。简直是老寿星上吊,活腻歪了!

    趁着现在匈和石勒,还有扬州的小朝廷都自顾不暇,赶休养生息,才是发展要务。

    他能到的,也只有这么多了。

    来就是秋季的制科了。梁峰的目光不由转向案上送来的考题。范祭酒那边给的考题,难度可是加大了不少。也不知这一科,能选多少堪用之才……

    作者有话要说:  秦直也是个超大工程,南起京都咸军事要地云林光(今淳化县凉武帝村,武帝乘凉之意),北至九原郡(今蒙古包市西南孟家湾村),穿越14个县,700多公里。路面最宽约60米,一般亦有20米。其实始皇帝跟隋炀帝杨广差不多,都是衷玩基建,一气多走了一百步,然后自己把自己玩死了_(:з」∠)_

    至于钱币问题,两晋朝廷本没铸过钱,唯有东晋孝元帝太兴年间(公元318-321年),吴兴沈充自己私自发行了些大孔小钱。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,铸币的政权实在不少,司氏为啥不搞,窝也是不懂_(:з」∠)_

    第322章 客来

    从冀州前往并州,并不是件轻松的事。陈悦先在东平舒登船, 沿漳而上, 直至邺城。随后船, 通过滏陉西去,并州境。再行数日, 方才能到晋

    这一路,足有千里之遥。又是乘船又是穿山。然而让陈悦惊讶的是,路上竟然一次也未曾遇到匪患!

    他跟着的, 可是一支商队, 且是运送了大量粮的商队啊!

    然而事就是这么奇。除了通过每个关隘都要验关勘合外, 一路上顺顺利利,就这么到了晋。站在那大威仪, 不逊于邺都的城墙外, 就连他这个老于商途之辈, 也有了一丝恍惚。

    晋城的关卡比别更严几分, 好不容易随着人城,跟在后的亲随就忍不住四张望, 啧啧赞:“这晋城, 果然不凡。竟然有如此多人!”

    实在不怪他大惊小怪。

    宽敞的街上, 车辆纵横, 拥挤不堪, 偶尔还会现两车并行,不及避形。目的胡人牵着骆驼,驼铃叮当, 走得不不慢。推着小车的商贩则寻着空隙钻来钻去,不时惹来一阵咒骂。妇人们有些带着幂篱,遮住面孔,有些则素面朝天,挎着竹篮,提着木匣,也不知是逛街还是返家。更有士人模样的男,风尘仆仆,行匆匆,一副途跋涉的模样。

    这样的景,怕只有太康年间的洛,方能得见吧?

    一路坐船而来,陈悦沿途曾数次船,观察市面所需。冀州诸郡县,其实不算兴旺。民遍地不说,很多地方还在开荒筑堡,颇有些荒芜。但是到了司州境,特别是了邺都,就大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得益于优异的地理位置,邺城的集市已经初规模,本看不前两年屡遭洗劫的惨状。并州产的绢锦、纸张、瓷都要通过这里运往海兴港。而海船带来的粮、杂货,也要通过滏陉和白沟,运往并州和洛

    如此枢纽,陈悦怎会放过?赶忙起了生意。从新港带来的货,一就卖了个光。得了足够的绢布,他才气定神闲的赶往晋。但是现在,真正踏上这北地腹心,他立刻后悔货卖的太早了。这么繁华的大都,何寻不来商机啊?

    饶是如此,陈悦也没在面上,只是咳一声,故作淡然:“恐怕也是秋试在即,各州士人才会蜂拥而至。”

    “制科真这么厉害?”那亲随更是惊叹,“郎主,不若你也场试试?说不定还能在并州捞个一官半职?”

    “荒唐!”陈悦叱了一句,掩住自家尴尬。他就读过几本书,哪可能参加这等级别的抡才之选?而且他是来行商的,跟制科又有何



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://m.quanbl.com

添加书签

7.2日-文章不全,看不见下一页,看下说明-推荐谷歌浏览器

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,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!

目前上了广告, 理解下,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,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,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