簪缨问鼎(全) - 分卷阅读405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    起家官就逊人一等。然而话在嘴边绕了两绕,却始终无法。朝廷的清官,现在又抵什么用呢?司越居心叵测,洛汹涌,哪是能去的地方?比起其他州郡垂暮颓唐之相,并州,还真是个难得的好去

    最终,祖逖开:“前往并州,未尝不可。只是你要趋利避害,切莫卷战事之。”

    “五兄,你真的不去吗?”祖台之还有些不甘,若是他这位族兄应了征辟,自己前往并州,不也有个靠山?

    “我说过,还要结庐……”祖逖抬手,止住了对方话,“不过你并州,可详细把州形说与我听。若是真如来使所言,应辟也未尝不可。”

    听到族兄如此说,祖台之的神更亮了,用力:“我定会为五兄打探清楚!”

    第258章 新果

    “祖士稚在居母丧?”一听这话, 梁峰就知要遭。

    这时代, “孝”就是杆谁也无法撼动的大旗, 只要摆来,其他事都要退避三舍。既然祖逖摆了居丧的理由,想要征辟, 可就难了。

    张宾颔首:“听闻他之前也拒了东海王,想让他仕,怕是有些艰难。”

    其实张宾并不太明白主公为何会征这么个人为史。祖逖祖氏,也曾先后任齐王司冏、沙王司乂、豫章王司炽的掾属。但是惠帝移安,东西两台并立后, 他就卸任致仕。就履历来看, 其实并不在怎么惊艳, 也未曾传过文名或是战功。而且祖氏为幽州大族,万一幽并开战, 他的立场就更难讲了。

    比起这人, 还是隐居故里的郗鉴更有才名。他已奉命去请, 若是能让郗鉴任治从事, 对于主公的人望可是颇有助益。

    “幽并大战在即,祖从事有些疑虑,也是难免。待到守庐结束,再辟不迟。”思虑片刻,梁峰终于还是没能放弃。

    他其实也知张宾的疑惑,不过作为罕少几个能记住姓名的晋朝名人,祖逖这样的将才是真不能放过。另一位“闻起舞”的参与者刘琨,已经在司越帐混的风生起,官拜豫州刺史,加振威将军,成为一方封疆大吏了。他就不信祖逖这样的人,没有半争胜之心!

    见主公仍旧不舍,张宾不由笑:“祖士稚未到,祖家却有一个人考了崇文馆。若是能由他说动其兄,此事就简单了。”

    梁峰顿时来了兴趣:“祖家还来了旁人?此叫什么?”

    “名台之,字符辰,乃是祖士稚族弟……”

    祖台之?梁峰的眉微微皱起,这名字怎么听起来这么耳熟呢……对了,那个算圆周率的大数学家,不是叫祖冲之吗?若是自己没记错,祖冲之似乎是南北朝人?

    梁峰来到此间有些时日了,早就熟知当世习俗。当年王莽篡权,重拾上古遗风,曰“二名非礼也”。也就是说名字只能起单名,不能用双名,就像曹、刘备、孙权等皆是如此。从东汉到魏晋,世家一直以单名为贵。

    然而随着黄老兴盛,教发展,天师也在世家之开始行。信奉天师之人,会在名字里加上“之、、灵、玄”等字,称作“名”。就像后世的王羲之、王献之父,名字里同样现的“之”字,非但不用避讳,还可以代代而传。

    现在冒个祖台之,跟祖冲之生活的年代相隔不远,都姓“祖”,用名“之”,说是没有关系,还真不太可能!难不成是那位大的祖辈?!

    梁峰顿时来了兴趣,急急问:“这位祖郎,的是崇文哪院?”

    “应是求知院。”张宾可没想到主公竟然如此心,照实答

    求知院!梁峰心喜意更胜。所谓家学渊,世家擅的学识,往往一脉相传。若是那祖台之了求知院,怕真八九不离十了!这可是不亚于祖逖帐的大好事啊!

    “把他的行卷取来,我要看看。”

    ※

    在崇文馆搬之后,原本单纯的学院,分成了“弘文”、“求贤”、“求知”三院。其弘文院还是负责教书育人,求贤院则用来安置经学儒士,兼为刺史府提供人才。求知院则是一个崭新的书院,里面重视的不是经史,而是数算、易学、地理、匠作、博等杂科。虽然也有,可以领取俸禄,甚至为官。但是选择求知院的,终归是少数。

    祖台之,就选了此院!

    这可跟他原本的打算不同。毕竟跟阿兄夸过海,要在并州仕。崇文三院之,求贤院乃是最受士人重视的地方,且不说院藏书,只是同学士们谈经论,就裨益匪浅。同时这里也是并州选官之,比制科要面太多,更能达到贤名广传的效果。

    这么个地方,自然惹得众人趋之若鹜。不过院要求也异常严格,除了院士举荐之外,只能自投行卷,经过三测五审,方能选。

    求知院就不同了。因为都是杂学,此院比弘文院还要冷清几分,院只要行卷写的好,就能录取。不过这个“好”的标准,迥异他。看的不是文采华章,不是诗赋经句,而是“新”、“巧”两字。唯有够新,够独特的想法,才能达到院标准。不过没有行卷也无妨,院任何一科,都有考标准,若能得到所属科目的院士认可,也能成为其一员。就是份低微些,要从生员起。

    这样一个要前途没前途,要面没面的地方,怎么看都不太合算。可是祖台之就是捺不住。他自幼研数算,方志之类的书籍更是不释手,甚至还有自己写志怪异闻的好。在家的时候,研习经学是必不可少的,这些放不上台面的东西,只能藏在肚。可是晋皇帝远,边又无辈,遇到这样神奇的学院,怎能不让祖台之心动!

    更何况,三院之间是可以转院的。只要期满一年,又通过评测,就能换到其他学院。如果在求知院待不去,再换地方不就行了?

    抱着如此心思,祖台之投了行卷,写的还是关于割圆术和碓应用这样的题目。其不少容都是他看过注释后,才迸发的妙想。行卷一投,不意料被录取院。

    了求知院,可以自行在藏书阁学习,也可以针对某项科目行钻研。若是想要研的东西得到了刺史府认可,还能领到不菲的俸禄。现在院数算和地理两科比重最大,易学的势也颇为劲,匠作、博就冷门多了。

    祖台之没有立刻选院,先在藏书阁没日没夜啃了十多天书。这里的方志简直比祖氏藏书还要多上几倍,看得他心难耐,只想门游历一番!可是他兴趣的,更多是各地产、异闻,而非真正的地理。所以并未投门科目的想法。

    不过在藏书阁查阅书籍时,祖



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://m.quanbl.com

添加书签

7.2日-文章不全,看不见下一页,看下说明-推荐谷歌浏览器

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,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!

目前上了广告, 理解下,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,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,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